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强化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,10月31日至11月5日,学校地理与环境学院余波、李高杰及蒲四维与生命科学学院熊先华共同带领2025级全体研究生,圆满完成为期六天的生态文明见习与野外专业认知实践。本次实习横跨川北多地,有机融合红色教育、生态考察与专业实践,打造了一堂生动的“行走的思政课”,是学校推进“三全育人”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。

生态文明实习以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教育为主线,通过肃立默哀、敬献鲜花、宣誓仪式等活动,组织师生赴多个代表性的爱国主义教育、革命传统教育、科技精神教育及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。在5·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与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,师生肃立默哀、敬献鲜花,深切感悟抗震救灾精神,理解国家力量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。走进苍溪红军渡纪念馆,同学们瞻仰革命旧址,从英雄足迹中筑牢信仰之基;探访阆中古城,在传统建筑与民间工艺中增强文化自信;步入四川两弹城博物馆,沉浸式学习“两弹一星”精神,激发科技报国的责任担当。

野外专业认知实践聚焦四川盆周山地脆弱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,在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通过样方调查开展生物多样性观测,系统考察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植被保护与生态修复实践。在广元市南河国家湿地公园,同学们通过实地调研和老师讲解了解湿地和人工湿地的生态功能,深化对“山水林田湖草沙”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理解。在翠云廊古蜀道,千年柏树的生态智慧让同学们深切体会到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深刻内涵。通过石椅羌寨的乡村振兴案例与人文生态考察,大家进一步理解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。


值得一提的是,本次实习注重生态文明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。在苍溪红军渡纪念馆,同学们从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中汲取精神滋养;在四川两弹城博物馆,“两弹一星”元勋们的爱国情怀与科学精神激发了同学们的报国志向;在阆中古城,传统生态智慧与文化传承的完美融合,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们的文化自信与生态保护意识。
通过系统的实地观测、数据采集与样方调查,同学们不仅掌握了生态学、环境科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方法,提升了解决实际生态问题的能力,更树立起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。


此次实习不仅是专业教学的重要延伸,更是一堂融入山河、贯穿历史的思政大课。同学们在行走中学习,在感动中成长,拓宽了专业视野,锤炼了实践能力,强化了使命意识。大家纷纷表示,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,夯实专业基础,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,把青春奋斗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事业,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智慧和力量。